作者| 主创团 桃子妈
本文首发小十点
前些天,看到一则热搜新闻。
深圳一位姓何的女士,孩子6岁身高却只有106厘米。
根据“儿童身高数值对照表”属于“矮小”范围,眼看着孩子同班同学一个个蹭蹭往上涨,何女士焦急万分。
于是,她带着孩子去医院就诊,让医生给孩子注射一年的生长激素。
效果十分显著,孩子的身高一年时间长高了11厘米,从109厘米长至120厘米,没打激素前,一年只长高了五六厘米。
展开剩余89%但接踵而来的,是更多的副作用。
孩子经常出现感冒、发烧等症状,每次上完体育课后,孩子总说肌肉酸痛,还时不时有不明原因的头晕症状。
何女士说,“这些情况在打激素前从未有过”。
央视曾发文说:
“我们的身高约70%跟遗传因素有关,30%受后天因素影响,包括营养、运动、睡眠、情绪等。”
“我们的身高约70%跟遗传因素有关,30%受后天因素影响,包括营养、运动、睡眠、情绪等。”
但可惜的是,许多家长并不能第一时间接到30%后天因素的信息并作出反应。
以为只是孩子的正常生理状况,或是不以为意,直到错过“猛涨期”才追悔莫及。
当孩子快要长高时,通常会发出这3个信号,每一个都要务必抓住,通常能帮助孩子多长高5-10厘米。
孩子食量大增,总想吃东西
网上看过一个故事,颇为感触。
晨晨和乐乐原本是一对双胞胎,因为工作原因,只得一个爸妈带着,另一个跟着奶奶。
到了8岁左右,两个孩子突然食欲大增。
孩子妈妈意识到是到了“长高期”,给奶奶打电话,让给乐乐多补补营养。
同时,妈妈也着手给带在身边的晨晨补营养,从一次三餐吃什么,怎么吃,吃哪些能补钙,都事无巨细给孩子安排好。
但另一边的奶奶却对妈妈说的话不以为意,认为孩子吃多了容易积食。
不仅没给乐乐加餐补营养,还严格控制乐乐每天的食物摄入量,美名曰:保持一种所谓的饥饿感。
一年时间过去了,因为工作变动,夫妻两人把两个孩子接到一起,但很快,他们发现一个问题:
明明是同卵双胞胎,晨晨竟然比哥哥乐乐高了10厘米。
带乐乐去医院检查,医生给出的结果让人十分意外:
乐乐的身高落后并非由疾病引起,而是由于长期营养摄入不足导致的生长迟缓。
父母应立即调整乐乐的饮食结构,增加富含钙、维生素D和蛋白质的食物摄入,孩子身高有望逐步追赶。
这时候,奶奶才道出实情,说自己给乐乐控制食量的事。
但这时,事情已经发生,再说什么都晚了。
之前看过协和医院潘慧教授的一项600多例的矮小案例分析调查,她说:
60%-70%的孩子都缺乏良好的饮食习惯。比如挑食、偏食。
这些问题,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高发育。
长期来看,可能对孩子一辈子的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。
随后,潘慧教授特意给出了一份“猛长期”饮食搭配清单:
补钙:缺乏钙,身高就很难增长,牙齿也无法钙化,还容易引发各种发育障碍性疾病。
补钙不仅可以用钙片,还在日常生活中,比如下面这些富含钙的食物:鱼松、虾皮、全脂奶粉、虾米、芝麻酱、奶酪、大豆、海带、牛奶等。
根据孩子需求,6岁以内,孩子每天钙摄入在800毫克以下,7岁以上,每天钙摄入大致在为1100毫克左右。
补铁:缺铁的后果十分严重,如果孩子缺铁,胃肠黏膜很容易萎缩,胃酸分泌不足,最终导致有厌食倾向,发展为营养不良。
所以,补铁胜在日常,也胜在父母足够重视。
下面这些食物的铁含量偏高,可以日常多给孩子吃:黑木耳、海带、虾、芝麻酱、桂圆、银耳、猪肝、猪血、酱豆腐、大豆、芹菜等。
补维生素:孩子的成长过程,离不开维生素的摄入,维生素的缺乏会导致孩子的身高和智力发育不良,严重的还会引发佝偻病、夜惊等。
补充维生素除了维C外,父母还应该注意其他类的维生素补充。
因为根据@生命时报发布的一项结果显示:
跟维C相比,我国居民更容易缺乏的是维生素B2、维生素B1和维生素A。
孩子的事,从来没有小事。
孩子的每一顿饭都关乎孩子的身高密码,每一份营养都散发着激活身高基因的潜能。
事关孩子未来,我们为孩子精心搭配的每一餐,都影响着孩子的身高,映射着孩子的未来。
孩子运动增加,精力旺盛
邻居家两口子身高一般。
儿子小浩出生后,邻居家十分担心孩子身高随了他们,做了很多为人干预,都不见效果。
李叔甚至买了倒立架,每天逼着儿子像杂技演员似的晃半小时,结果只换来后脑勺一片淤青。
就在邻居家准备放弃时,迎来了事情的转机。
初三那年,我们市把体育加到50分。
小浩为了拿满分,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跑到操场训练,跑步、坐位体前屈、跳远、跳高......
起初只是为了拿满分,但运动两个月后,小浩发现自己竟然长高了8厘米。
李叔赶紧带着儿子去医院,结果显示说,孩子的骨骼张开了,身高自然就上去了。
这其实就是“猛涨期”时,运动带给“长高”的事半功倍的作用。
在《协和专家说长高》一书中写到:“孩子进行适当的运动,可以促进体内血液循环,增加骨的血液供应,让骨骼得到更多的养料。”
经常运动的孩子,比不运动的孩子骨骼增长速度更快,骨骼质量更好。
比如,骨骼的横径增宽,骨髓腔增大,骨的重量增加,骨皮质增厚,骨密度增加。
大量研究也表明,有运动习惯的孩子身高比不运动的孩子普遍要高2-3厘米。
所以,父母要根据儿童的身体发育规律,从小给孩子制定良好的运动形式:
3岁左右,孩子处于运动的起步阶段,身体还比较脆弱,柔软。
要选择一些低力量型的运动,比如爬行、跳绳、跳房子、玩皮球等具有游戏属性的运动。
4岁左右,这个阶段的孩子,活动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,可以经常带孩子去太阳底下进行户外运动。
比如做操、跑步、打羽毛球、打排球等。
5岁后开始,一部分孩子开始凸显“猛涨期”的特征,十分热爱运动。
父母应该多鼓励孩子参加他们喜欢的运动;
周末再抽时间陪孩子打打篮球,游游泳,或摸高跳等运动,多方位刺激孩子的跟腱,激活生长潜力。
当然,也要记录孩子运动的类型、时长,让孩子长高的同时,养成持之以恒的运动习惯。
孩子情绪多变,容易冲动
孩子进入猛长期还有一个明显信号,就是情绪突然变得暴躁,极其容易冲动。
我家在一线城市鸡娃圈,所以我格外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。
儿子小升初时,我给他安排了一份周密的小升初学习计划。
光是兴趣班就有5个:英语、奥数、国学、思维、画画......
周一到周日,满满当当毫无空隙,有几天还得赶场子连轴转。
整整一年,我神经紧绷,孩子的压力更大,经常抱头痛哭,情绪也很难控制,每天都和我对吼。
就连身高也纹丝不动,一点长高的迹象都没有。
为此,我虽不解,却也没在意。
直到六年级结束的那个暑假,我带孩子回乡下住了两个月,每天孩子不是下河摸虾,就是上树摘果,快乐地得意忘形。
初一开学体测时,儿子两个月居然涨了5厘米。
后来去询问骨科医生,才知道:
情绪波动大,其实孩子长高的隐形信号,很多父母却觉得孩子只是到了叛逆期。
医生接着说:“孩子学习任务过重、精神压力大时,会让孩子长时间处于神经紧绷、情绪压抑的精神状态中。
那么,即使营养充足,天天运动,也可能出现长不高、长得慢的情况。”
我听完吓得不轻,幸好当时没有在暑假接着卷孩子,否则就得不偿失了。
美国纽约州心理研究所儿童心理学家丹尼尔·派思曾做过一项研究,他说:
长期生活在焦虑状态下的女孩,比情绪稳定的女孩身高平均要矮5.08厘米,而且更难长到157厘米以上。
不仅是女孩,男孩亦是如此。
有科学研究表示,若孩子长期处于紧张、焦虑、抑郁等不良情绪中,会干扰下丘脑-垂体轴的功能,从而抑制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。
而生长激素对骨骼生长起关键作用,其分泌不足会直接导致孩子骨骼生长速度放缓。
所以,想让孩子长高,除了必要的营养补充和运动外,父母还有看到情绪对身高的影响。
平时多关注孩子的情绪流动,营造温和、愉悦的家庭氛围,及时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;
教会孩子表达情绪,比如委屈时想哭、生气时想发火,让孩子把积压的情绪发泄出来,而不是闷在心里;
除此之外,我们还要给猛涨期的孩子“更多一些”的睡眠时间。
因为在睡眠过程中,身体会分泌大量的生长激素,尤其是深度睡眠,能有效弥补生长激素分泌不足的问题。
根据孩子的年龄,3-5岁的儿童确保每晚能睡10-13小时,6-13岁的儿童,则确保每晚能睡9-11小时。
坚持一段时间后,你就会发现:
想让孩子长高并不难,关键是父母能否看到孩子发出的隐晦信号。
这些异常信号背后,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长高密码,需要父母一一分析和拆解。
父母们要小心应对炒股融资方式,千万不要等孩子真的错过“猛涨期”时,才发现自己已经缺席。
发布于:山西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正规配资炒股代理网-配资代理炒股开户-股票代理按月配资观点